不管是在电影脚本的创作中,还是在影视作品的点评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名词——,人们往往会说:影片中这段长镜头运用的真精彩,或者说,我们在写脚本的时候,可以创作一段长镜头,会让拍摄出的画面更精彩。
但其实,对于“长镜头”的表述和运用,很多人还存在一定误区。在文学化的表达里,长镜头还有很多和我们平时理解不一样的地方,接下来就来和大家仔细讲讲,关于“长镜头”的那些事。
作为相机一部分存在的长镜头:
其实以名词解释来看,长镜头是非常笼统的一个概念,有多重意义。第一层意义,就是可以视为相机的一部分。这时候长镜头更准确的名词表达为:长焦镜。
长焦镜(Long-FocusLens)指的是焦距较长的镜头,即焦距超过感光组件对角长度的镜头。
在日常的拍摄中,长焦镜运用的也很广泛,人们一般也称他为“望远镜头”,顾名思义,就是能像望远镜一样,看到拍到非常远的物体。比如在湖边动物保护者为了不惊扰到鸟类,都会选择这样的长焦镜头来拍摄,也就是我们戏称的“长枪大炮”。
因为长焦镜头很擅长捕获远处的物体,让它仿佛就呈现在观众眼前,所以很容易营造出一种“窥视感”,比如在谍战片中,常常有从很远的地方观察目标的镜头,远处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仿佛就是那些“偷窥的人”,这些都是运用长焦镜头营造出的氛围。
同时长焦镜头还能塑造出一种“无力感”,因为可以捕捉到很远的物体,使其有近在眼前的效果,所以对于观众来说,纵深距离其实在镜头中是被压缩了。这时如果拍摄一个人,从远处跑到近处,即使观众可以看到跑动的步伐,但在整体效果里,似乎跑动距离并没有变化,这种无力感和压迫感,就是用这种特殊镜头所呈现的。
长镜头也表示拍摄或剪辑单位的分镜
,在构建脚本的时候,需要写出每一幕需要的“景别”,常见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远全中近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根据所拍摄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景别。
不过这又和长镜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源自一些翻译上的小误会,在英文中,远景镜头的英文就是long shot,所以人们自然也叫成了长镜头。
所以如果认真追究的话,长镜头其实就是远景镜头的意思,只不过这里仅代表拍摄时的景别。
在写脚本的时候,什么时候需要运用到远景呢,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白,远景(这里或称长镜头)指的是哪样的景别?一般以最简单的划分方法看,所以远景非常适用于大场景下,多个人物之间有对手戏的情节,这样可以保证在人物互动之间,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被捕捉下来呈现给观众。
同时,一些着重表现演员动作的戏份也偏爱用远景景别进行呈现,通过大场景表现动作整体和场面的恢弘感,在结合上动作特写景别,实现整个动作主题的行云流水氛围感。
最常见的长镜头含义——拍摄时长
这第三层意思,最接近我们平时对长镜头的理解,这里的“长”就是用来表示时间长短,顾名思义,长镜头就是一段时间很长的镜头,也就是长拍镜头(long talk)的意思。这就意味着这个镜头分镜的世界长度超过了一般的分镜时长,不过长镜头的内含不止在于时间长短,这里我们来仔细讲讲。
怎么去定义一个镜头,可以被称为长镜头,目前最广泛接受的观点就是分镜时间长,中间没有剪辑动作。从电影的发展历史上看,其实在古早的影片里,符合这一类型的影片非常多。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就是拍摄了一段火车进入站台的画面,那时候由于技术落后,能完成电影的拍摄已实属难得,并没有对于剪辑的要求,因此那时候的电影,即使符合现在所说的长镜头,也并不以长镜头来命名和划分。
在早期电影之后,另一个类似电影的派系悄然兴起,在当时的剧场里,人们固定好摄像机,然后拍摄下正常戏剧演出的画面,之后再直接放送给没来得及现场观看的观众,这种形式被称为“剧场录像”,尽管和古早电影一样,是录像的形式加上连续拍摄,但这种形式一直不被电影界所承认,毕竟,
通过电影录像的启示,人们也探索出了电影和剧场最大的两点不同,一是需要有摄影机,二是要有剪辑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在之后俄国的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提出的蒙太奇概念里,其实就强调了剪辑的作用,通过画面的再拼接,创造出全新的意义。
所以长镜头的定义里,一定是基于有摄影机和有剪辑调度两个方面,一个长时间的剧场录像,虽然中间没有剪辑断点,但我们也只会说那是录像,不是镜头,同样还有之前的《火车进站》电影,虽然是纪实性的影片,但因为缺乏剪辑,所以更接近记录影像。
现在人们定义长镜头,更愿意以一镜到底的含义去表述,即舍弃掉中间多余的剪辑环节,通过前期调度,仅用一个镜头,把一段时间空间内想表达的内容全部拍摄完成,这样就需要在前期准备上,有非常完备的脚本设计和硬件设备的准备,因此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
结语:别再以字面意义理解长镜头
其实长镜头的含义,深究起来,有很多种,所以下次再进行镜头分析评论的时候,不要仅从一个点分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