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中国品牌 提高发展质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吉炳轩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09 版)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关系国家经济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品牌建设,明确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围绕这“三个转变”,我国就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品牌强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品牌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呈现稳步恢复态势,复工复产逐月好转。在这一过程中,广大中国企业响应中央号召,在助战疫、帮复工、促生产的过程中展现品牌担当、发挥重要作用。经此大考,一大批中国品牌彰显了硬核实力,坚定了发展信心。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品牌发展依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整体影响力、竞争力同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尽管国内市场不乏优质国货,但真正能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的依然较少。“品牌强国”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携手共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做强中国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新的机遇。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第一,做强中国品牌,要聚焦实体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无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都需要把着力点聚焦到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各类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只有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好做强主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稳扎稳打练好内功、做好产品,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金字招牌才能越来越亮。要引导企业顺应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趋势,在提高质量效益、优化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方式、激发增长动力方面下功夫,深耕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要着力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
第二,做强中国品牌,要坚持自主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品牌生命力的源泉。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注重激励和保护创新,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要引导企业更好发挥主体作用,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勇于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要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努力克服关键核心领域技术短板,从“跟跑”转变为“并跑”进而实现“领跑”,让品牌获得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
第三,做强中国品牌,要立足国内需求,点亮美好生活。大国经济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连续6年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今年消费受疫情冲击较大,但危中有机,第三季度以来,以网络数字技术为支撑,线下消费继续回升,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发展,证明国内市场具有深厚潜力。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从供给侧和需求端两头发力,推动新型消费提质扩容。要鼓励外贸企业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创建自有品牌。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使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市场需求。
第四,做强中国品牌,要拓宽国际视野,迈向世界一流。全球化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只有顺应潮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我国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引导更多企业融入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各类市场主体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历练成长,向产业价值链高端不断迈进。
(摘自在2020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为品牌建设提供更有力的舆论支持
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庹 震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09 版)
今天,我们在这里以“中国自信 品牌力量”为主题,举办第六届中国品牌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日报社从2015年起连续举办中国品牌论坛,与会嘉宾先后围绕“中国品牌 中国力量”“创新与引领:迈向中高端”“新时代 新供给 新动力”“改革新动力,品牌新未来”“质量立国,品牌强国”等主题研讨交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中国品牌论坛的公信力、影响力稳步提升。
作为中国品牌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我们在品牌宣传中深深感到,近年来,中国品牌的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综合实力与日俱增。中国制造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良、品牌越来越响亮。中国品牌的美誉度稳步提升,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广大企业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赢得了良好口碑,提升了品牌形象。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中国标准在国际市场精彩亮相。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为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带来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品牌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大势,任重道远。推进品牌建设,需要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品牌价值,需要营造良好环境、优化品牌生态,需要广大企业增强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在打造品牌优势、维护品牌形象上有定力、长本领,需要各方久久为功、汇聚育创品牌的合力。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的品牌信誉非常重要,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有高标准,又要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推进品牌建设,需要保持耐心恒心,持续不懈奋斗,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百年老店”、树起更多“金字招牌”,加快迈向品牌强国。
展望“十四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人民日报将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努力为品牌建设鼓与呼。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融合传播,挖掘报道深度,充分利用报、刊、网、端、微、屏全媒体方阵优势,以更高质量、更有分量的新闻报道、评论理论文章、新媒体产品,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展示好中国品牌形象,提升中国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唱响中国品牌强音,为品牌建设提供更有力的舆论支持!
(摘自在2020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塑造品牌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
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郭卫民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09 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将如期实现,明年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在新征程的道路上不断推进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现我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作出更大贡献。
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大家汇聚一堂以“中国自信 品牌力量”为主题,深入交流研讨,恰逢其时,很有意义。借此机会,就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升中国企业形象,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是投身国家形象建设。品牌形象与国家形象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中国品牌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面对国际上一些势力对我抹黑、攻击和打压,中国企业积极行动,通过多种方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中国新发展理念,用事实和真相给予有力回击,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企业要自觉将自身形象建设,融入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之中,发挥企业优势助力国家形象提升。
二是注重广交国际朋友。海外企业要与当地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沟通交流,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要积极影响国外合作伙伴,让国外企业家和各界友人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要促进民心相通,把企业发展与当地民生福祉有机连接起来,展现中国企业的全球责任和道义担当。
三是致力实现合作共赢。要继续提升对外合作力度,分享抗疫、扶贫开发的有效经验做法,并以此为抓手深化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赢得国外合作伙伴和客户的理解支持,多层面立体化营造尊重、合规、技术先进的企业形象。
四是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品牌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企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强大的文化定力,通过挖掘、提炼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为中国品牌注入中国特色文化内涵,让中国优秀文化随着中国品牌的成长壮大,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同时,也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品牌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赢得更广泛的全球市场。
五是立体传播品牌声音。企业传播不能“自说自话”,要积极构建拓展对外传播平台渠道,建好用好外文网站、海外社交账号等海外传播阵地,不断深化与海外媒体、智库、网络名人等的联系合作,构建上下贯通、内外联通、多维联动的立体化企业传播格局,形成多声部发声、多渠道传播的叠加效应。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也是发展浪潮势不可当的时代,中国品牌建设大有可为。人民日报社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品牌论坛,为进一步凝聚共识、开展务实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希望大家坦诚沟通和交流,为中国品牌建设献计献策,共筑中国品牌新辉煌。
(摘自在2020中国品牌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品牌培育关键在科技创新
科技部副部长 李 萌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0 版)
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证明,高科技含量的品牌已经成为高成长性品牌的代名词,科技支撑已经成为品牌培育的最佳路径。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部署,瞄准打造更多自主品牌、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需求,着力解决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
一是提高科技供给的质量,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更多“源头活水”。加强企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为核心技术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成长壮大拓展空间,打造更多具有硬科技特征的著名品牌。
二是释放政策工具红利,引导企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对竞争前技术研发给予支持,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探索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探索前沿的“无人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强化对企业创业成长阶段的支持,做大做强中国科技品牌。
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企业加快转移转化。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让优秀科技人才在企业能够留得住、用得好,为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品牌提供坚实支撑。
以品牌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副部长 王炳南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0 版)
品牌,是质量、技术、信誉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阐明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我国品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品牌的力量激发新的增长动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商务部始终把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商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推介和服务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举措。我们努力培育民族品牌,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着力扩大品牌消费,举办全国“消费促进月”“双品网购节”等活动,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消费需求;我们积极组织品牌推广,高质量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大型展会,为我国自主品牌搭建展示展销平台;我们持续推动品牌走出国门,将品牌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支持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全球”。
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品牌建设相关工作,把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发展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品牌认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任洪斌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0 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品牌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个转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国资委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推动,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广泛开展活动,汇集企业优秀经验做法,丰富国企品牌资源池,促进企业间相互学习借鉴,营造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的良好环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积极作为,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品牌体系不断完善,品牌资产不断增值,形成了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名片,培育了“航天科工”“中国建筑”“中国中车”“华侨城”等具有行业话语权和美誉度的企业母品牌,打造了“福临门”“国和一号”“全球通”“红旗”等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系列子品牌,提升了全球广大企业和消费者对央企的品牌认同。
下一步,国资委将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切实担负起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和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与合作“国家队”的使命担当,不断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品牌实力和影响力,努力创造出更多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内核,走向世界、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统筹发展安全 做强做优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高培勇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0 版)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品牌十分重要,必须深刻认识企业品牌建设和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关系。
第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前者是重心所在。要通过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来扩大内需、立足国内市场,这就意味着要把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畅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同时要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也带来新矛盾新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企业的发展和安全问题,就需要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做强做优企业品牌。第三,在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和安全很大程度上系于企业的发展和安全。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应当把企业发展和安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基于上述三点,无论是出于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的需要,还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或是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需要,都要求我们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强做优企业品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条件下,抓住用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契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把做强做优企业品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开发性金融服务国家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欧阳卫民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0 版)
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国家开发银行成立26年来,始终致力于以开发性金融服务国家发展,支持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发性金融发展路子,也逐渐打造出开行品牌,得到广泛认可。
坚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从去年年底开始,开行行长办公会建立“第一议题”制度,每次会议第一项议题固定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研究部署开行贯彻落实措施,切实将“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中、体现在业绩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行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比如,开行从2004年开始承担起国家助学贷款主力银行的重任,目前已帮助近3500万人次、1500万名贫困学子迈入大学校门。“十四五”期间,还将在乡村振兴、保障性住房、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持续发力。
坚守风险底线、规规矩矩办银行。开行牢固树立“为人民理财,替国家算账”的理念,守好风险底线,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较好实现了服务发展和防控风险的有机统一,让党和人民放心。
坚持守正创新、开门办行。开行的“开”字意味着要有开拓的精神、开阔的胸襟、开放的心态,本质就是要坚持创新,做引领、引导、开创性的事业。今年以来,开行创新推出制造业资金合作计划,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获得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好评。
保护知识产权 做强中国品牌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甘绍宁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1 版)
一个好的品牌能带来显著的品牌溢价,一批好的品牌能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品牌是知识产权的集合,知识产权是品牌的精髓所在,建设品牌强国,也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助力建设品牌强国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显著成效。
一是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十三五”时期,商标品牌战略被纳入“十三五”知识产权专项规划。目前正在推动制定的“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中,也对商标品牌战略进行重点部署。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已达到4个月2天。我国有效注册商标量为2918.2万件。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加快向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转变。统计显示,世界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占408个,总价值达到1.6万亿美元。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动区域产品向世界品牌转变。严厉打击商标囤积和恶意注册行为,商标品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切实发挥好知识产权优势,通过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实现知识产权精准扶贫。通过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加强区域特色经济培育,我国地理标志相关产值超过1万亿元,商标品牌价值加速实现。同时,中欧签订地理标志保护协定,分两批对双方各275个地理标志实施互认互保,安溪铁观音等一批地理标志成为世界品牌。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为做大做强中国品牌,彰显中国自信,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创造更好的国际营商环境。
铸造国之重器 争创世界一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袁 洁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1 版)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始终致力于打造自主创新的中国品牌、培育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的基因密码,更是培育品牌的基本内核。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航天科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快布局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坚持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方能打造拳头产品、塑造强势品牌,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和主动权。
质量是航天产品的生命,更是航天品牌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基石。中国航天科工始终坚持质量制胜战略,强调“质量第一”,深化全员“零缺陷”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理念,塑造航天金字招牌,助力质量强国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追求卓越品质,才能树立值得信赖、备受认可的中国品牌。
文化是中国航天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更是企业品牌发展的血脉灵魂。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赋予了中国航天品牌丰富的内涵。航天科工始终传承并弘扬航天“三大精神”,着力传播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具有航天特色的品牌文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航天科工将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使命担当,着力培育世界一流品牌,全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防务集团公司,为早日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致力绿色发展 推进智慧转型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钱智民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1 版)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宣示充分展现了中国致力于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欧美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以上,我国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的时间只有短短30年,这就需要我们碳减排的速度和力度都要远大于发达国家。这既是挑战,也是各行业所面临的重大的战略机遇。现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一个低碳清洁文明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也是绿色智慧能源的大品牌时代。可以预见,绿色低碳转型将会在未来40年的时间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驱动力,引发多领域的颠覆性变化。
近年来,国家电投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品牌、数字化智慧能源品牌。去年7月,已实现清洁能源占比超50%的目标,今年底清洁能源占比将达55%,国家电投从风、光、水、火、核发电类型齐全的传统发电央企,转型成为绿色智慧能源企业。
只要我们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推动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我国的能源领域一定会涌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品牌。随着这些大品牌的发展壮大,我们将有足够的能力为世界提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中国能源解决方案”,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品牌。
强化通信担当 建设网络强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 昕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1 版)
近年来,中国移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实现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创新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移动伴随改革而生,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扎实履行央企三个责任。强化“通信担当”,中国移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通信保障、服务保障等,始终保持网络不堵、服务不断、性能不降。见证“中国速度”,全年建设开通5G基站超过39万个,为所有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城提供5G服务。争做“中坚力量”,创新5G消息、超高清视频等特色业务,推广5G云视讯、云课堂、云办公等行业应用,5G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港口等示范项目创造了多个业界第一。
品牌引领“高质量”。紧扣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移动持续提升信息服务供给质量,推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民生全面深度融合。
品牌成就“创一流”。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中国移动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品牌,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助力提升信息通信领域国际话语权。
品牌激发“原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移动主动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和产业各方合作,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全方位创新,持续打造精品5G、好用5G、开放5G、安全5G,确保5G发展领先。
未来,中国移动将加快实施“5G+”计划,推动信息服务融入百业、服务大众,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坚守使命责任 严格品质要求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吕 军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1 版)
中粮集团从贸易向粮油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跻身国际大粮商之列。
70多年来,中粮始终坚守“忠于国计、良于民生”的使命追求,坚持把品牌建设摆在事关大国声誉、产业升级、民生福祉和企业命运的战略高度,一代代中粮人如同爱护眼睛、珍爱生命般,不断接力培育、呵护、擦亮中粮品牌。
品质是品牌立身之根基。中粮聚焦粮、油、糖、棉、肉等基本民生产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形成福临门、长城、中茶、家佳康等品牌。为确保品质,我们针对国人营养健康特点,设立专业研发机构,围绕科学配比、膳食均衡、品质调控等,构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使命感是品牌成长之内驱力。我们坚定担当使命,在国内着力扩大粮、油、糖、棉、肉、乳的经营规模和加工产能,行业龙头地位作用进一步巩固。在海外不断加大海外投资、加强国际合作,以全球产业链布局为基础,上下游协同一体,形成了以市场化方式保障粮油供应的能力。
责任是品牌长青之灵魂。我们全面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依托信息、渠道、技术、资本等优势,全力支持和带动农户种好粮、产好粮,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力、带动力,帮助农户增收奔小康;打造绿色产业链,支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呵护人类共有的绿色家园。
服务国家战略 联通国内国际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化龙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1 版)
在100多年前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下方4米处,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智能高速动车组呼啸而过,新老京张铁路跨越百年“握手”。
“品牌自信,中国力量”,大国品牌,责任担当,中国中车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就是对这份情怀的最好诠释。
实现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中国中车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主业,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把企业品牌深植于国家品牌之中,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力,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2025年,中国中车将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重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中国中车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作为品牌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中车着眼未来发展需求,强化关键共性、前沿引领、颠覆性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换代,推出了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时速400公里的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等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新产品。
顺畅联通国内国际循环,中国中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国际化经营新格局。集团产品已经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将不断扩大,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建设也不断完善。今年,中国中车更是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交付订单,履行对国际客户的承诺,得到了外界高度评价。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品牌故事
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姚 军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2 版)
35年来,华侨城集团从深圳湾畔的一片滩涂起步,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电子科技、相关业务投资为主业的大型中央企业,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旅游集团20强”的企业集团,培育并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业集群和品牌。
以文化自信为主心骨,文旅融合讲好品牌故事。华侨城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业态创新,推动“文化+节庆”“文化+科技”等业态深度交融。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不断挖掘项目当地文化内涵,创造具有示范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全国近百座城市,以旅游的方式挖掘、传播经典文化,讲好文旅融合的生动故事。
以创造美好生活为主方向,紧跟国家战略凝聚品牌势能。华侨城集团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和“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承接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持续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华侨城充分发挥优势,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为各地发展注入绿色、健康产业,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此外,华侨城积极在多个地区探索和实践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模式,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动力,改革创新提升品牌价值。华侨城不断深化创新与改革,持续推进用人机制、决策机制和分配机制等体制机制的创新,让高质量发展内化于品牌建设之中。当前,华侨城集团正加速自身数字化建设与转型,以“技术创新”驱动“应用创新”和“产业创新”。
华侨城集团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以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懈奋斗。
对标世界一流 助力品牌强国
茅台集团总经理 李静仁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2 版)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这一代企业从业者,从求学到工作,一起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下讨论品牌与发展,意义非常深远。
跑向新赛道,中国品牌需要抓住趋势创新破局。走进新时代,中国企业需找准定位、厘清趋势,储备更强大的品牌势能,向全球优秀企业学习,同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不断在品牌建设与规划上破解短板与束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通过培育更多具有跨国界影响力的大品牌,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生命力。
融入新格局,中国品牌需要抓住品质这个根本。对于茅台这样视传统酿造技术为关键、以工匠精神为灵魂的企业,“品质”永远是发展的生命线。“视质量为生命,酿造世界上最好的美酒”,已经成为茅台4万名员工坚定的追求,从产品打造到企业治理,再到品牌塑造,全方位推进企业价值观的自我进化。对标世界一流,融入新的发展格局,最重要的就是把品质做到极致。公众对于茅台品牌的认同,正是来源于对茅台品质的高度信任,从这个层面看,认认真真酿好每一滴酒,就是我们打造品牌最核心的价值观。
奔向新未来,中国品牌要成为打破隔阂的桥梁。全球一流品牌在长期的发展积淀中,已经构建形成丰富多元的品牌文化体系,来自中国的贡献将成为强化中外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亮点。“质量立国、品牌强国”,是当下中国企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共同携手,不断提升品牌的吸引力、竞争力。
坚守诚信经营 做大做强品牌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宗庆后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2 版)
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发展格局给我们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要做大做强品牌,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不断创新升级。
品牌的一半是质量。做企业要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健全质量治理体系,提升质量治理能力,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娃哈哈始终严控产品质量,构建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质量追溯体系,并将质量链拓展到供应商、经销商等相关方,臻于至善地追求品质,得到了消费者长久的信赖。
品牌的另一半是诚信。先以诚信施诸于人,才能取信于人。娃哈哈始终坚守诚信经营,做到对政府诚信,照章纳税,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诚信,保证产品安全健康;对供应商、经销商诚信,实现合作共赢;对员工诚信,让其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如今,品质化、健康化、个性化已成为消费升级新趋势,企业要从中挖掘新的增长点,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让品牌不断地创新升级。娃哈哈推动产品发展重点从“安全”转向“健康”,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将中医食疗传统理论和生物工程、现代提取等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许多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以实际行动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的质量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产品质量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品牌建设也应该迅速跟上,努力打造更多中华民族的世界品牌。让我们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向世界展现中国自信、中国力量。
紧跟消费升级 激发品牌活力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张剑秋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2 版)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举措,而中国品牌也不负众望,在国际舞台熠熠生辉。今年,伊利跻身全球乳业五强,荣登“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榜首。在新发展格局下,伊利集团把握住发展机遇,就要“坚持一个中心,推动两个融合”。
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品牌价值。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无可比拟。中国品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关注每一位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年来,伊利一直坚持“不创新,无未来”的理念,紧跟消费升级,攻关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信任度。
推动智慧、产业双融合,激发品牌活力。注重融合全球智慧和全球产业链,才能让品牌充满精气神、更有活力。一是加强全球智慧融合,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伊利在荷兰、新西兰等区域构建“全球智慧链”,集纳全球经验与智慧,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比如,伊利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强强联合”,研究中西方母乳差异,是第一个将母乳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在婴幼儿奶粉配方中的中国品牌。二是促进产业链融合,为品牌集聚优质资源。近年来,伊利建设大洋洲生产基地等海外项目,与全球五大洲33个国家的合作伙伴共同携手,激活各自的优势,集聚各领域最优资源,深化产业链融合,共同推动实现“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
未来,伊利愿与大家共同携手、凝心聚力,助力推动我国建设成为品牌强国、制造强国、经济强国,让中国品质享誉全球,让中国品牌闪耀世界。
加快新品开发 推动品牌崛起
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周海江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2 版)
在新发展格局下,市场迫切需要高质量品牌。红豆集团品牌以高技术含量、高文化含量、高度社会责任为三个支撑,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为助力中国品牌崛起而不懈奋斗。
以高技术含量支撑品牌创新。打造高质量品牌,技术是基础。红豆集团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以产学研用为手段,加快新品开发。以智慧化建设提高技术含量,加快“智慧红豆”建设,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三站三中心”支撑高技术含量,目前已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三站”,以及企业技术、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三中心”。
以高文化含量支撑品牌培育。红豆集团从王维的诗歌《相思》中获得灵感,把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红豆”作为品牌名。以党建文化引领企业文化,推动形成优秀企业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以高度社会责任支撑品牌建设。如何让品牌长久树立在百姓心里?红豆集团积极做好发展定位、内部定位、社会定位。在发展定位上,我们积极推进生产经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国际化、规范化,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内部定位上,我们推出独具特色的 “四铸四有”工程,让员工充分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在社会定位上,红豆集团倡导共赢理念,实现与股东、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等相关方共赢。在红豆独创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我们将“社会责任”作为民营企业应尽的使命。
坚持质量优先 传递品牌价值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高登榜
《人民日报》( 2020年12月09日 第 12 版)
海螺集团是我国大型水泥建材企业之一,秉承“至高品质 至诚服务”的经营宗旨,逐步发展壮大。目前,集团经营产业涉及水泥制造、国际贸易、化学建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2019年水泥熟料综合销量4.29亿吨,水泥产销量全球最大。集团践行新发展理念,品牌价值达到866亿元,位列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第五十位。
创新驱动,深度融智,支撑品牌建设。海螺的经营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创造离不开创新。海螺开辟了中国水泥装备国产化、基地大型化的先河,建成我国第一条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第一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和产学研一体化双轮驱动,率先建成了水泥行业首个全流程智能化工厂,打造世界一流的露天矿车无人驾驶项目。
质量优先,绿色升级,扩展品牌内涵。坚持品质为先,海螺水泥产品由单一的普通水泥,发展到纯硅、油井、核电、高铁、美标水泥等多个品种,研制的特种水泥用于连云港核电站、京沪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水泥产品销往46个国家和地区。着力推动生产的绿色变革,积极履行大企业的责任,使传统水泥工业成为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