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indy Liu
来源 | 自言稚语
有人说,一个人最简单的活法,就是按部就班地随大流,走上大多数人都选择走的路。
因为这样的生活最安全,不需要费力地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需要承担冒险尝试所带来的额外风险。
大部分人好像很难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从众,凑热闹也就成了一种最省力的生活方式。
只有很少的人,清楚自己的人生愿景,总是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在这个时代,「做自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渐渐成为自我的一种标榜,可是,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地「做自己」呢?
什么是真正地做自己?
扪心自问,你算是一个懂得「做自己」的人吗?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懂的。
我不愿意跟别人穿同样的衣服,买同样的东西,刻意地去给自己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感。
我喜欢去做各种测试,星座,性格,职业等等等等,往自己身上不断地贴上各种自认为恰当的标签,想要借此来给独特的自己背书。
我也喜欢跟周围的人对着干,你说向东,我偏要向西,对错从来不是我首先考量的方向,用特立独行来证明自己才是我所执意追求的要务。
过去的我似乎一直在做着自己,我与众不同,我特立独行,这样的「做自己」成了我生活中去证明自己的强烈诉求,如果谁说我不好,我就名正言顺地说我在做自己。
可很多时候,这样的「做自己」并不能真正地给我带来理想的生活,反而编制出了一个作茧自缚的牢笼。
穿了特别的衣服,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可内心的自己一点没变,还是和往常一样怯懦脆弱,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真正的想法。
往自己身上贴了各种标签,以为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可是当我想要换一份工作,找到一个对的人的时候,却依然模棱两可,不知所措。
那些所谓的标签,在生活要我真正地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却一无是处。
而跟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冲突不断,所谓的特立独行带来的不是别人的赞赏和认可,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和疏远,自我怀疑感和挫败感也持续升级。
随着人生阅历的渐长,我发现,「做自己」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与众不同而不同,「做自己」其实是一个人在完全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价值观之后而做出的顺势而为的选择。
真正地做自己而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从来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它只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彰显——
“在自己的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
是否拥有了一些特别的东西,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喜好,是否拥有与他人不同的生活态度,是否走了一条别人都不会走的路,这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种价值取舍背后的「为什么」才是真正构筑你做自己的核心。
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在做一件事情,选择一己态度的时候,是不是真正地做自己,那就直接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如果你没有明晰的答案,那要么你只是在随大流,盲目从众,要么就是你想得还不够清楚,需要更多的思考。
真正地做自己,需要一套自洽的价值观体系做后盾,它不是你随心所欲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在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之后,还能够勇敢地向生活展示自己独立的内心取舍。
做自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有人会说,真正地做自己看起来好难啊,选择过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难道有问题吗?
从小开始,好好学习,考个好小学好中学,然后,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努力赚钱,再找一个对的人,结婚生子,然后,让自己的小孩,继续上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然后继续找好工作,继续努力赚钱。
诚然,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不好,而是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大多数人理想化了的人生套路,如果你生搬硬套地往自己身上放,你不见得能够获得同样的理想化结果。
就拿找个好工作来说吧,大多数人眼里定义的好工作就是赚钱多,能够供得起大房子,付得了每年旅游的费用,还能够过上主流媒体宣传的美好生活。
可是,这样的好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是不是你能够够得上,就算够得上,是不是很艰辛,你愿不愿意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这些问题都因人而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可也正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境遇,价值观不同,所以,不见得主流的人生套路,对每个人都适用。
有太多人,获得了大家眼里的好工作,却常常郁郁寡欢,甚至因为劳累而身体垮掉甚至影响家庭。
那真正地做自己,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其实,真正地做自己,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是内心的和谐有序,也就是让我们内心想要的和真实拥有的,趋于一致,避免冲突。
试想,一个喜欢自由冒险的人,你非得让他去一个稳定安逸的体制内单位,那他肯定很难快乐,更难以在事业上做出成绩。
一个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你非让她回归家庭,成为以老公和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主妇,那她肯定会在生活中满腹牢骚。
而一个喜欢稳定简单生活的人,你非让他跟随身边的人去追求光鲜亮丽飞来飞去的生活,那他往往会纠结会无奈,在看起来自由的生活中茫然无措。
如果一个人选择真正地做自己,才会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内心诉求去创造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外部世界,从而避免精神熵,让内心重拾和谐有序的宁静状态,从而达成自己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这时候,你不会以别人的喜好作为自己的标准,而是会选择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建立一套自己的人生取舍标准,进而获得内外一致的和谐人生。
就像鸟儿选择翱翔于天空,鱼儿选择嬉戏于河流,而真正地做自己,就是选择遵从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如何真正地做自己?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向外学习,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学习别人怎样为人处世,我们其实一直都在追随着别人来认知这个陌生又复杂的世界,可是对于如何做自己,我们却知之甚少。
但实际上,我们的一生,不但要走完向外认识世界的路,更要走完向内认识自己的路。
做自己,说起来简单,事实上谈何容易呢?
我们只有先充分认识了自己,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才有基础去想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自己。
而关于如何真正地做自己,我觉得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01 -
探索自我
想要认识自己,就需要在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同时,主动地对自我进行探索。
现在大家都有手机,在传统的市场上,做手机就是找到客户想要什么,然后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但是Apple的方式,不是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是创造出客户的需求。
乔布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客户往往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要什么。”
由此,Apple没有随大流,而是根据对自身创新的探索,坚持自己独有的风格,从而制造出引导手机潮流的iPhone智能手机,改变整个世界的通讯方式。
Apple不是去迎合市场的要求,而是坚持住自身的特点,同时结合对市场的洞察,提升客户对美的追求,从而来获得领先的地位。
事实上,做自己的关键,并不是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性格,立场,而是通过探索自我,找到自身的优势,修正人性的弱点,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又利用这种优势来惠及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于探索自我,我们可以尝试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试着去思考在生活中,什么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并且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
而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从而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做自己。
- 02 -
自我负责
有些人认为,做自己就是任性地为所欲为,不理会外界的声音,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其实只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一种狭隘意义上的做自己。
就像过去,一旦我和父母发生争执,我就会理所当然地固执己见,跟父母冷战,大家互不相让。
这种赌气般地做自己,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只会让彼此的关系恶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当我们在做自己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负100%的责任,那我们就能够在选择做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理性地和别人交流。
而现在,当我跟父母有争吵的时候,我依然会选择做自己,但我不再和他们冷战,而是会在大家都冷静的时候,跟他们继续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坚持,同时尊重他们有不一样的意见和感受。
做自己,并不是不顾及他人,而是在为自己负责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被他人所裹挟,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从而做出符合自身的决定。
- 03 -
接纳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是我们自己怎么看。
9岁主演《这个杀手不太冷》,18岁以全A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霸”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在2015年5月22日回母校做了一场毕业演讲。
演讲中,她提到了自己刚进哈佛的时候,因为自己演员的身份,让她觉得自己在众多优秀的人面前低人一等,自我价值感很低,害怕大家以为她是靠名声才进的哈佛。
在这种自我怀疑的过程中,娜塔莉决定要在哈佛找到严肃而有意义的事情,以此来证明自己,所以她选择修神经生物学和高等现代希伯来文学,因为这这听起来就非常严肃,结果她这两科都挂掉了。
后来她才发现,为了严肃而严肃,这本身就是一种虚荣,是一种模棱两可,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而采取的一种姿态。
经过四年与自己的和解,她接纳了自己的不自信和无经验,然后跟自己坦白,她依然热爱电影,想要讲述故事,想要体验不同的生活。
她跟哈佛的毕业生说:
其实,这个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道路,有时你的不自信和无经验会导致你去接受别人的期待、标准或价值,但你要知道,无经验可以造就你们自己的路,一条没有“事情本该怎样做”之负担的路,一条由你自己的理由来定义的路。
有的人喜欢自由冒险地满世界狂奔,有的人喜欢平平淡淡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只要你可以接纳自己,那就是真正地做自己,这本身就已经足够好了。
在我看来,不断地重塑自我,持续地自我成长,与周围建立更和谐的连接,这才是真正地做自己。
而能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负责,自我接纳的人,才会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
做自己,才是最好的交代
做自己,也许就是在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最近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她说非常喜欢我的文字,认同我文章里的观点,可当她满怀诚意地把文章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的时候,她得到的却是一些冷嘲热讽——
“这种鸡汤文章一大堆,有专门的团队来写……”
“你觉得认同作者,说不定作者就是故意迎合你这样的书呆子……”
她认为自我成长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可是,她也发现,身边没有人能理解她,所有人都喜欢用成功,钱去衡量一切,曾经可有些能聊得来的朋友,慢慢地,已经聊不来了。
她有点迷茫,做自己似乎很孤独,坚持自我,坚持自己的价值选择其实一点也不容易。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
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它是流动的,冲撞的。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边界在哪儿。
做自己,就需要不断地与周遭很强的,水准很高,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甚至害怕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
这个过程必然会有不顺,甚至会有冲突,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外界的质疑和鄙夷。
后来,我给了那位读者简短的回复——
“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去在意那些价值观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为了迎合他们而去盲目从众或者随大流,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
做你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你现在还不够强大,没有一定的成就,仅靠几篇文章就希望在朋友面前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不太可能的,唯一能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就是你做到了什么,在你什么都没做到的时候,不需要去急切证明自己,而是把焦点放在成长上,改变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最终你会不断进步,获得自己真正的认可,而不需要从别人那里乞求认可。”
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期待谁都能理解你,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
所以,做你自己,让这个无趣的世界多一个有趣的灵魂,这本身就很有意义。
作者简介:Windy Liu,关注自我成长的理性思考者。理性思考,耐心成长,然后,遇见未知的自己。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言稚语(ID:selfgrowth-handbook)
你准备好做自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