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医疗保障局曝光乌鲁木齐地区五起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典型案例,其情节之恶劣、手段之狡猾,不仅严重侵蚀了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石,也对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构成了直接侵害。这些案件揭示了医疗机构在医保基金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凸显了强化监管、严惩骗保行为的紧迫性。本文将围绕这些案例,探讨法律如何铁腕整治医保领域乱象,守护公众“救命钱”。
一、骗保手段多样,性质恶劣
曝光的五起案件,涵盖了从诱导参保人员住院骗保、虚构诊疗服务、虚构检查项目,到过度检查、分解收费、串换收费、重复收费、无资质人员无证行医、伪造医学文书等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如乌鲁木齐友好中医医院涉嫌提供车接车送服务,诱导参保人员无指征或低指征住院,并虚增“普通针刺”项目收费;乌鲁木齐药业集团附属医院虚构中药封包治疗、中药涂擦治疗等服务,同时存在过度检查、分解收费等违规操作。此外,部分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存在串换诊疗项目收费、无资质人员行医、伪造医学文书等严重问题。这些行为不仅骗取了巨额医保基金,更对患者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性质极为恶劣。
二、法律铁拳如何精准打击
面对如此猖獗的医保骗保行为,法律应当如何亮剑,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1. 立法层面:完善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首先,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完善医保相关法律法规,细化骗保行为的认定标准,提高对骗保行为的法定处罚力度。《社会保险法》虽已规定了对骗取社保待遇的法律责任,但在具体条款中,对于骗保行为的界定、处罚尺度等方面仍有待细化。提升骗保行为的罚款金额,增设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追究刑事责任等严厉措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2. 执法层面:强化监管,严惩违法行为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日常巡查和专项审计力度,利用大数据技术筛查异常医保数据,及时发现并查处骗保行为。对于已曝光的骗保案例,不仅要追回被骗取的医保基金,还应依法依规对涉事医疗机构采取中止医保服务协议、暂停医保结算等行政措施,涉及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同时,公开曝光骗保案例,形成社会监督压力,促使医疗机构自我约束。
3. 司法层面:公正审判,彰显法律权威
司法机关在审理医保骗保案件时,应坚持公正审判,严格适用法律,对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定罪量刑,不得姑息纵容。对于医疗机构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其他共犯,应区分不同角色和责任,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公正裁判,向社会传递清晰信号:任何试图侵蚀医保基金的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构建长效机制,守护“救命钱”
治理医保骗保,既要严厉打击现有违法行为,更要着眼于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建议:
1. 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医保基金内部审计、外部监督、社会公示等制度,实现对医保基金使用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
2. 提升医疗机构自律意识: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引导其树立合法合规经营观念,自觉抵制骗保行为。
3.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参保人员、社会公众举报医保骗保行为,设立奖励机制,调动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医保基金关乎国计民生,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线。面对层出不穷的骗保手段,法律唯有挥舞起铁拳,才能有效捍卫医保基金的安全,切实保障每一位参保人的合法权益。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筑起医保基金的坚固防线,让“救命钱”真正用在刀刃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