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夏这些疾病儿童易中招
6月进入初夏,我市气温明显升高,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和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流行季节,儿童易中招。蜱虫也进入活跃期,一旦被叮咬,可能会导致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疾病。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应重点防控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流感、水痘、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肠道传染病
“
6月我市发病较多的肠道传染病有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其中,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由于学校、托幼机构内儿童聚集,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一旦有患儿或隐性感染者存在,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学校、托幼机构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学校、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缺课追踪,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患儿,要及时就医并隔离管理。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环境的清洁、通风和消毒。对教室、公共区域定期进行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便器按钮、电梯按钮等接触频繁部位定期消毒。保持厕所卫生,每日进行消毒。
玩具、生活物品的清洗消毒。定期对儿童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个人生活用品进行清洗消毒。
开展宣传教育。学校、托幼机构采用儿歌、动画、做游戏等儿童易接受方式,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后及时正确洗手,不混用毛巾、水杯等良好卫生习惯。
规范开展清洁与消毒。学校、托幼机构清洁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正确配制消毒液,规范开展环境、物品的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如学校、托幼机构发现短期内病例增多时,应及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并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特别提醒: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症状和病情变化,不应自行诊断和盲目用药,一旦出现持续高烧(体温38.5℃以上超过3天);神经系统异常(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易惊、烦躁或肢体颤抖抽搐等)、呕吐、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等,应及时就医。
呼吸道传染病
“
6月我市发病较多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水痘、猩红热等。其中,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人群以学生和儿童为主,以3-8岁的儿童最为多见。
预防小贴士: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每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按自身健康状况和进入的场所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在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3.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4.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流感、水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均有相应的疫苗,建议无接种禁忌症的公众及时全程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体弱、免疫力低下者。
特别提醒:猩红热无疫苗可预防。猩红热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喉痛等,很容易与感冒混淆,但猩红热会出现“草莓舌”和皮疹等症状,且在皮肤皱褶受摩擦部位皮疹会更密集。在猩红热高发季节,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人被蜱虫(俗称“草吧唧”“牛吧唧”等)叮咬或接触染病的动物均可能感染新布尼亚病毒,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若未经及时诊治,病死率较高。在我市,5月-10月的自然环境适宜蜱虫生长繁殖,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期。
预防小贴士:
1.进入草地、树林尽量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塞入鞋袜,衣物最好穿浅色,便于及时发现附着的蜱虫。
2.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坐卧,尽量不穿凉鞋或拖鞋。
3.可在裸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有避蚊胺的驱避剂,注意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4.回家后检查身体和衣物,清理可能附着的蜱虫。
5.蜱虫也会聚集在牛、羊、猫、狗、老鼠的身上,接触这些动物时,也要注意不被动物身上的蜱咬伤。
发现蜱虫叮咬,正确处理方法
1.发现蜱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再用尖头镊子夹牢蜱头慢慢施压把蜱拉出。
2.移除蜱虫后,需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3.一个月内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原标题:《疾控中心最新提醒!》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