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 *****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系统阐释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吹响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时代号角。同年8月, *****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 提高用网治网水平, 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可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影响, 作为网络强国的生力军, 大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只有科学审视信息化的变革趋势和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 培育积极健康的大学生网络话语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社会, 才能更快地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1. 重塑新型公共空间, 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网络公共空间是一个民主国家和开放社会必不可少的话语场域。事实表明, 互联网的勃兴不断拓展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 升级了网络话语权的占有程度, 其确实给大学生带来了“话语泡沫”和“网络噪音”等一系列亟需规范的问题。但比片面强调网络话语权规制更重要的,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知和自觉认同, 形成抵御有害信息侵蚀的自我防护和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自发装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到:“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 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 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快现代网信技术研发,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通过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增强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学习借鉴成功案例, 创设大学生文化品牌活动, 开发大学生思维才智, 提高大学生表达能力。要协同汇集多方力量,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利益关怀机制, 主动关切、回应和解决大学生的合理诉求, 增强大学生在公共生活领域及网络话语体系中的存在感, 提升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大学生在切身体悟中感受精神家园的温暖, 在具体实践中认清时代赋予的责任。
2. 重构新型沟通方式, 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 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我国拥有超过7亿网民, 其中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网民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声群体或潜在发声群体, 如果能有效引导, 凝聚力量, 那无疑将对建设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校及各级政府要聚焦问题意识, 注重学生需求, 做好情绪引导, 加快完善官微、论坛、信箱等电子信息传播平台, 设置和拓宽留言版块, 通过转发、点赞、评论、收藏、消息、打赏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交流,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面向大学生广开言路, 主动同大学生深度接触, 多听大学生的声音, 真听大学生的声音, 以倾听青年之声音, 感知未来之脉搏。要顺势而为, 善用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话题的传播优势, 借助网络符号和强势模因, 将政策、想法和情感及时、保真地传达给大学生, 形成传受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利用大学生的群体优势和自身特点, 发掘和培育懂技术、会管理、负责任的大学生意见领袖, 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听诊器、聚合器和扩音器的作用, 巧用时代语言讲“真心话”、“地气话”, 凝心聚力, 增进共识, 维护公信。